微商品牌网手機版 推广

3.5%预定利率产品未在6月30日统一退出市场

2023-07-13 10:58:16 來源: 微商网 作者:青鸾传媒

  

微商网消息:

6月30日,3.5%预定利率产品尚未统一退出市场,仍有不少3.5%预定利率寿险产品在售。

据时代周报记者多渠道了解,确实有多家机构的此类产品已下架、停售。 部分原定6月30日下架的产品将延长至7月30日。

“3.5%是末班车,赶紧上车吧!” 6月以来,有关6月30日预定利率3.5%的寿险产品退出的传闻愈演愈烈,不少保险代理人和银行理财经理以此推销保险产品。 其中,终身寿险等储蓄保险为主力。 退出只是时间问题,保险公司已经在积极布局预定利率3%及以下的新产品。

银行降息浪潮正在改变保险行业的生态,降息导致投机停止抛售。 寿险产品炒作和暂停已进入“倒计时”,行业内“利好消息”频传。 1-5月寿险累计保费同比增速创三年新高,终身寿险百万保单诞生。 入职不到一年的保险代理人“5月份单月收入超过40W(万元)”。

保险代理人收入高并不奇怪。 降息后,银行存款等投资回报率将会下降。 保险业凭借3.5%预定利率的保单产品成为混合收益竞争的最大赢家,增量型终身寿险备受瞩目。 但投机、停售被视为短期繁荣。 法规开始引导保险产品责任端“降息”。 保险业将如何突围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5%”退出倒计时?

“6月29日和30日,我同事交易的很多保单每年价值10万元。” 某大型保险公司代理人张伟(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由于停售热潮的影响,6月底该公司储蓄保单数量明显多于平时。

停止投机并非没有警告信号。 今年3月,原银保监会组织保险公司召开座谈会,摸索寿险行业负债成本和资产负债匹配情况。 终身寿险产品增多,IRR(内部收益率)达到3.5%,备受关注。

随后,市场人士表示,今年6月后,寿险预定利率上限将从3.5%下调至3.0%,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将停产。 此消息迅速成为市场焦点。

近日,时代周报记者咨询了银行理财经理、保险经纪人、寿险公司等。 受访者均表示知晓上述传闻,但预定利率具体切换时间目前尚无明确消息。 张伟透露,根据公司通知,部分原定于6月30日下架的产品将延长至7月30日。

据时代周报记者获得的信息,富德人寿、忠利人寿等部分保险公司已停止销售部分储蓄保险,但产品暂停时间不同,为6月30日至7月7日之间。

3.5%预定利率保单产品停售炒作催生了行业的“最后的狂欢”,保费迅速上涨。 6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68万亿元。 创近两年新高。 其中,寿险保费同比增长13.19%,是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5月份,寿险保费同比增长25.25%,创年内最高增速。

国君非银金融团队表示,5月份寿险保费预期上涨主要是银行存款利率走低背景下,低风险偏好的保险存款需求持续旺盛。

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与预定利率有关。 东吴证券财务团队指出,预定利率是长期保险产品对投资端资产收益率的定价假设。 假设利率调整预定,短期保险和保障功能较强的长期保险产品的敏感性较低,而能够提供终身保障的增量型终身寿险的敏感性在3.0%左右-3.5%是比较高的。

一位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去年银行理财产品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今年多家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纷纷下调,可锁定的储蓄保险在长期收益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由于各渠道的热销,此类产品不仅是从业者的竞争点,也是银行、保险公司的“战场”。

月入10万元并不新鲜

“狂欢”的维度是多种多样的。 消费者搭上了高收益储蓄保险的“末班车”,保险公司实现了保费增长,从业者和代理人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近日,保险代理人佣金“大丰收”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不胫而走。 代理商单月提成超过10万元的情况并不少见; 5月份,每月佣金40W多(万元)。

业界对此表现平静。 “经理级别平时可以做到月收入10万元,有些同事往年达不到这个时间,今年6月份收入就达到了六位数。” 张伟表示,近几个月来,订单量一直很高,佣金也会更高。

张伟解释,以六年缴费的年金保险为例,每年保费为5万元,第一年保费佣金比例约为10%,第二年和第三年约为2%和1% , 分别。 整体来看,中小型保险公司的佣金比例较高。 “年缴10万元的保单前几天已经签订了,缴费时间至少三年。”

某知名保险经纪公司经纪人李轩(化名)表示,对于代理人来说,长期险的初始保费佣金普遍较高。 例如,终身重大疾病保险和储蓄保险的佣金会较高,而短期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的佣金会较低。

“(收入)主要看个人,月收入100万也不例外,月收入10万肯定有‘TOT’。” 李轩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 以保险经纪人为例,保单出具后,保险公司会一次性支付渠道费,渠道费与保险产品类型和缴费期限有关,渠道公司再根据情况发放佣金。各自的政策。

据了解,优秀的保险经纪人和代理人可以进入百万美元圆桌会议(MDRT),从低到高又细分为精英会员MDRT、超级会员COT和顶级会员TOT。 从2023年的标准来看,成为百万圆桌的收入门槛是每年销售保险和理财产品的总收入至少12万美元,每年新业务收入至少3.45万美元。

储蓄保险被保险公司视为保费“利器”。 以增量终身寿险为例,既支持一次性给付,也支持长期定期给付。 单份保单的总保费很容易达到数百万元。 “开门红”期间,甚至卖出了千万元的保单。 多家券商研报指出,近年来寿险行业转型不断深化,保险公司尝试通过销售此类产品来推动保费增长。

据了解,现有的主力模式中,保险公司通过销售利益影响代理人的业务发展,保险公司对主力产品给予较高的佣金。

转型之下,保险从业人员收入两极分化愈加明显。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保险营销人员月收入主要范围集中在3000元至2万元之间,占比约66.59%。 ; 2万元以上高绩效群体占比20.03%,较2021年提升4.88个百分点。

寿险转型艰难,保险新人能否轻松杀出重围? “理论上是可能的。” 李轩说,前提是这个人有可用的人脉,可以将其转化为客户。 “比如,原本在国内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人,周围都是高学历、高消费的人,他们认可保险,有消费能力。”

“从员工构成来看,很多同事毕业于中大,大部分来自银行等金融系统。广州团队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 李轩说道。

保险公司打造高素质人身保险团队

投机和停售的繁荣是短暂的。 光鲜亮丽的收入还能持续吗? 这是保险公司和销售人员要考虑的问题。 2021年2月重疾险“新定义”规则实施前,部分代理人利用“新品涨价”进行炒作营销。 此后,新的重大疾病保险保费持续下滑。 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上述猜测和暂停销售不无关系。 一是重疾险需求提前释放,二是传统销售模式下该类产品的销售与代理商关系密切。

预定利率下降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引发市场担忧。 7月4日,在中国太保2023年资本市场开盘日,针对增量终身寿险预定利率由3.5%转为3%的相关问题,中国太保人寿总经理蔡强表示,在保险产品利率下降的同时,银行存款利率也在下降,客户对保险资产作为配置的需求还是比较明显。 未来,寿险产品将恢复正常销售。

从业者更关心的是,短期投机、停售带来的高收入能否持续。 在张伟看来,这与代理商的营销方式有关。 “客观地陈述产品的优缺点,属于可持续发展。如果是高度归纳或者虚假宣传,现在卖掉,以后就上不来了(收入)。”

去年11月,原银保监会向业界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探索长期佣金支付、明确提出向一线人员宣传销售福利,引导代理商长期保留。

数据显示,资历优势突出,是保险营销人员群体的新特点。 《白皮书》指出,2022年,保险营销员5年以上从业经验占比57.39%,较上年增长26.65个百分点; 销售代理经验3年以下的比例下降22.36个百分点。 。 从工龄10年以上的高级工龄来看,月收入2万元以上的高绩效群体占53.62%,占行业整体的27.38%。

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印发的《广东省人寿保险公司销售从业人员执业星级评价办法》于今年1月起施行。 对实践明星的评价往往会指导销售人员的长期保留。 例如,最高五星级评级需要满足“同一保险公司已执业5年;连续执业不少于2年”的要求。

“我认为至少需要四五年(保险)。” 张伟说,他去年从互联网行业转行。 他原本的计划是积累经验,然后转向养老相关行业。 未来是否留在保险行业取决于整体发展趋势和政策方向。

今年一季度末,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个人保险人力较2022年底分别下降0.9%、9.2%。原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登记的销售人员570.7万人,较2021年底减少71.2万人,较2019年底峰值减少402.3万人。 。

招商证券郑吉莎团队表示,一季度各公司代理人规模呈现明显企稳趋势,同比降幅明显收窄,团队素质持续提升。 预计后续人力下降空间有限。

如今,人身保险人手的流失被视为末路,剩下的人手之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高。

今年4月,同方环球人寿正式发布全新个险2.0“梦想+”计划,计划用科技赋能和“产品+服务”两大体系助力代理人营销。 近日,平安寿险推出了一个理想的代理人品牌——平安MVP,其业绩门槛至少要达到MDRT级别。 多家中型保险公司也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今年将加大团队专业化转型力度。

“我们个险公司的转型已经实现了核心人力的稳定,接下来就是核心人力的恢复。个险团队未来的成长将取决于每年产能的稳定增长。”一方面,另一方面通过新人的招募,‘优成长、优教育’,提高留存率,带来新人核心人力的成长。” 蔡强说道。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

上一篇: 多地险企不断有安责险难题待解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5016134号-3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微商网 www.shixunjie.cn 版权所有 青鸾传媒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