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品牌网手機版 推广

“香蕉”可兑换1-100元不等微信立减金

2023-07-14 14:51:36 來源: 微商网 作者:青鸾传媒

  

微商网消息:

财联社7月13日电(记者郭子硕)登录获取碳能源,碳能源换取客户权益

近日,不少用户向财联社记者亮出了碳信用换取权益的“协议”。 “比如工商银行累计2500克碳能源可兑换1元即时现金折扣,建行每1公斤绿色能源可兑换外卖满额优惠券。” 各银行基本通过转账汇款、生活缴费、开放数字人民币等方式建立碳能源规则。

账户赛道充满了竞争。 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济宁银行、北京银行等至少15家银行,桂林银行、甘肃银行均推出了碳账户,大部分为个人碳账户。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李静对财联社表示:“金融机构推出碳账户的核心价值在于,一方面可以推动银行的金融创新。一方面,它可以引导用户积极践行低碳生活理念,促进低碳绿色消费行为。

个人客户权益体系向ESG倾斜

多家银行更新个人客户权益体系,主流调整方向是碳账户。

以工商银行为例,其手机银行支持“登录+完成指定任务”领取“香蕉”,可即时兑换1元至100元不等的微信现金折扣。 不过,工商银行却宣布从8月起升级为“碳能源”。 工商银行权益体系的载体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个人碳账户与整个客户权益体系的联系更加紧密。

自2022年5月推出全国首个信用卡双卡碳账户平台“低碳家园”以来,招商银行近期也推出了“碳星空”。 用户通过完成网上转账、网上支付、网上快捷支付等低碳行为,可以获得星光,进而兑换惊喜。 同时,招商银行还透露,未来将推出更多低碳任务,换取奖励。

除了上述两家银行外,有股市人士透露,一系列持续的碳账户活动即将推出。

除了碳能源交换的实际权益外,一些银行还尝试将碳信用额与其他业务挂钩,以降低其他业务的处理成本。 例如,曲江农商行依托个人碳账户,创新推出针对个人客户的“碳变金贷”。 该行根据个人绿色金融行为的碳减排量计算个人碳信用额,将客户分为“深绿”、“中绿”和“浅绿”三个级别。 政策优惠。

根据曲江农商行的规划,假设一名农户向银行申请30万元贷款购买农机,按照以往农户普惠信贷情况,仅能获得20万元贷款。年利率为6%。 如果客户符合“深绿”资质,无需添加任何资产证明,即可成功替代30万元信用贷款,金额增加50%,利率降低30个基点。

由于消费端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金融机构都将精力集中在碳账户上。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呼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 显然,到2030年,绿色消费将成为公众的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将成为市场主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也指出,目前全球家庭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三分之二。

“消费者端减排潜力巨大。” 李静指出,碳账户的概念是为了引导个人低碳生活。 开展绿色低碳行为,增强公众参与。 碳账户反过来又通过鼓励个人绿色消费来推动生产端技术和研发的转型升级,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 这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终意义之一。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碳账户的碳减排核算规则、数据获取和计量标准不同,碳信用额不具有权威性和通用性。

部分机构部分启动“互联互通”

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个人“碳账户”,帮助企业和居民结算“碳账户”,提高减排效率和意识。 引导更多用户参与绿色消费。

然而,金融机构开立个人碳账户,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碳账户难以沟通、识别和交换。 在国家“双碳”战略下,中国银联与中信银行创新性地开展“低碳计划”与“中信碳账户”的互通合作,对绿色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李静看来,碳账户产品层出不穷,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创新协作和机制设计。 此外,碳普惠还具有覆盖面广、体量小的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碳账户资产”的变现和碳减排量的计算是比较困难的。

李静告诉财联社记者,个人碳账户目前面临三大问题:碳排放数据的采集和核算缺乏统一标准; 碳账户数据应用缺乏互联互通机制; 数据安全和风险控制缺乏机制保障。

“现阶段,个人碳账户的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亟待统一各类碳普惠的量化核算方法。”明确减排量与碳信用额之间的关系,转变关系,实现量化核算体系和信用转化体系的标准化和统一。 李静补充道。

好消息是,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启动了碳账户的互通。 7月12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与中国银联签署碳账户业务合作。 下一步将共同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打造“碳账户互通系统”。 “支付”APP与“低碳计划”互联互通,开放互联,实现账户互通、数据互通、碳减排场景互通,逐步实现碳账户互认互通。 双方将共同发挥金融科技的力量,赋能碳普惠创新,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生活。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

上一篇: 益民服务领先混合基金净值纹丝不动浏览量超12万次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5016134号-3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微商网 www.shixunjie.cn 版权所有 青鸾传媒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