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品牌网手機版 推广

纸币未来发行增速或放缓 短期内不存在“消失”基础

2018-09-29 09:35:23 來源: 微商资讯网 作者:shixunjie

  

某接近央行调研课题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央行对于每年新发多少纸币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计算过程十分复杂,目前难以定论明年的纸币发行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将会保持正增长。

世界在惊叹,中国在移动支付上后来者居上,甚至在此前一段时间内,“无现金社会”成为一个火热的概念。不少人认为,在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逐步优化传统货币的货币发展进程中,中国无疑是越来越接近“无现金”状态的国家。 但央行却对“无现金”社会的概念提出了鲜明的反对态度。央行公告强调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的法定货币地位,并指出所有单位和个人在接受现金支付的前提下,鼓励采用安全合法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并明令禁止炒作“无现金”概念的行为。 虽然导向已定,但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趋势已不可逆。根据益普索今年7月发布的《2018上半年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研究报告》,2018年上半年我国移动支付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达到92.4%,移动支付用户的规模约为8.9亿。报告还指出,个人类交易、线上消费类交易、线下消费类交易、金融类交易4类场景在调查期内最近三个月内的使用率分别为95%、82%、86%、20%。 这意味着货币的无现金化在我国居民的日常消费行为中,正在越来越普及。那么在未来纸币会消失么?目前尚无肯定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流通的纸币正在减少已经是全世界范围内不可争的现实。中国亦然。 每年央行都会例行要求各地金融机构上报现金流通使用情况,以决定来年纸币印刷发行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今年的地方上报工作已在进行中,央行还在近日派出专家学者调研团实地调研多地现金使用状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从初步的调研结果看,虽然纸币发行计算复杂,但由于货币发行量保持稳定增速,纸币发行大概率依然保持正增长。但实际调研中,生活场景中的纸币日常流通使用量已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且这一趋势大概率将继续延续。纸币发行增速或将放缓。 不过从货币的匿名性需求以及潜在风险等角度来看,纸币短期内并不存在“消失”的基础。

回溯:纸币的“厚度”

当中国的移动支付迅速发展并将这一浪潮推向世界,不少人疑问,为何是中国成为这一货币变革的推动者?

但若回顾货币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从来都是推动货币产生颠覆性发展的变革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货币史几乎与文明史比肩,长达五千年。

众所周知,商朝以贝作为货币,使贝成为中国文化中钱最早的象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但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标志着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也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从商朝人工铸币产生,经过秦统一货币形状规范,到汉朝确定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的集权,中国古代货币制度逐渐稳定延续。直到公元十一世纪宋朝,纸币率先在中国被发明和使用。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王宇撰文指出,纸币能够在交换关系并不发达的中国宋朝率先出现,表明中国政府在青铜币本位制度下,在经济中的绝对作用。在中国经济金融变迁中,政府始终发挥着压倒一切的作用,法定货币——无论是铜钱还是纸币的价值均由政府决定。

王宇还表示,但在中国古代,货币体系基础是贱金属(比如铜和铁),在纸币发明之前,历代皇帝都为铜矿甚至铁矿的稀缺而苦恼,因此发行量受到天然限制。而纸币出现之后,那些不再为铜矿稀缺而苦恼的皇帝,肯定无法抵御过度发行纸币的诱惑,从而“毁掉了一种又一种纸币”。

与生产力与经济体制不相匹配的纸币,其过早出现必然导致过早夭亡,但一千余年的纸币发展史,仍令中国的纸币带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历史厚重感。

直到近现代,统一的纸币体系重新建立,再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目前沿用至今的纸币体系,正式确立。

改变在发生。正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国内不少一二线城市几乎已实现居民的“无现金”交易,这会否又是一次货币颠覆性变革的起点,纸币真的会“消失”?

货币无纸化VS交易匿名性等需求

现实的考量因素更多维。

某接近央行调研课题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央行对于每年新发多少纸币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计算过程十分复杂,目前难以定论明年的纸币发行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将会保持正增长。

他解释称,决定货币发行量的核心因素是生产力,考虑生产力情况、通胀等因素情况下决定货币发行量。再考虑货币流通速度与原有流通纸币的损耗情况,决定每年的纸币发行量。考虑到目前货币发行量处于较稳定增速,纸币发行也将维持正增长,但增速可能有所放缓。

华北某农商行行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消费者直观的感受是生活中使用纸币减少,日常消费的纸币流通减少,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人感受到的日常生活中的纸币现金结算只是社会资金流动中很少的部分。

他表示,国库目前大部分现金流都是通过银行系统进行结算的,银行系统虽然很少直接转移现金进行清算,但银行依然存有大量的现金,这部分现金不会随意消失或者收回。货币发行量增加,国库和金融机构理论上持有的现金会随之增加。

他还指出,此外,在民间日常结算中,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我国仍有相当多地区依赖现金结算。从各网点现金业务情况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网点的柜台、ATM取现业务增速下滑甚至部分网点出现了负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程度一般的城市和城乡,这一趋势并不明显。如果纸币必须消亡,这个过程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华南某城商行相关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纸币的本质是匿名货币,可以说如果100块钱丢了,不考虑道德因素,任何人捡到都可以平等地使用。因为这种匿名的特质,实际业务中,对于纸币的需求依然存在。尤其在一些强调交易匿名性的领域,纸币依然是主要使用对象,且这一需求并不在少数。

他认为,我们目前感受到的日常生活中的纸币使用和流通率下降,更多的是“货币无纸化”的体现,而非纸币的“消失”。

他进一步指出,法定数字货币尚未问世,移动支付的普及背后对接的仍然是传统的货币体系,并未对现有货币发行产生颠覆性的改变,更多的是对消费习惯的改变。日常生活中,货币无纸化会越来越普及,柜台的现金业务随之在未来可能会逐步减少,但从金融机构的层面看,纸币的完全消失,依然存在许多阻碍。

纸币“消失”引发新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传统金融机构就纸币的“消失”多持否认态度,但从实际数据看,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确实给纸币的流通增加了压力。

微信支付相关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7年微信支付交易额超过1万亿,这几乎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货币发行总量。而目前微信支付用户已有超过8亿用户,交易活跃度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2018年微信支付交易额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行业的共识是,现金流确实大量流向互联网公司,纸币的使用在很多地区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移动支付工具所替代。

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货币无纸化对金融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作用。一方面现金流的流入给互联网巨头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使这些互联网公司在金融市场上也可以占据绝对的主导和优势,相关衍生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如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并不希望因为移动支付的普及而取代纸币。现阶段,如果电子货币成为取代纸币的唯一流通货币,无论从安全性、还是从货币使用效率、金融实现对实体的支持等角度看,都将带来更多的风险。

一位互联网行业人士刘军(化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纸币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也是最佳的匿名货币,就目前社会需求看,即使纸币消失了,也必须出现新的匿名货币。如果每一笔交易都可以电子化、数据化,那么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比如消费甚至社会的不公平。

刘军具体举例指出,以某知名游戏运营商为例,许多玩家都有类似的疑惑。一次都没充值消费的玩家在点击抽取打折时有更高概率获得更高的折扣,而充过值的玩家在点击抽取打折时通常折扣很低。这在实体线下商店购买商品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但在线上虚拟产品尤其在游戏产业十分普遍,甚至出现了更为直接的价格歧视。

“比如在很多游戏中都有的‘锻造’模式,即告知玩家你需要购买‘零件’,并通过一定次数的锻造来获得完整的道具,系统可以通过后台控制锻造的次数,比如新手玩家锻造3次可以成功,‘土豪’玩家锻造10次才能成功,这样最终售价就得以控制,变成有针对性的价格歧视。”他称。

刘军告诉记者,当下的电子货币并不具备匿名性,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每个人的消费能力、消费心理都在被精准地定位和分析,这在推动消费升级的背后,本质上也是一种不平等的体现。当商家积累了足够的用户数据,就可以进行价格歧视,在一些网购平台已经出现了针对不同消费者同商品不同价格的现状。如果不能有很好的技术和制度来平衡和限制,如果纸币消失,那么也可能带来的是贵金属重新替代纸币的倒退。

前述微信支付人士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果当今的电子货币可以满足社会的全部需求,那么电子货币可以取代纸币,纸币终将消失。但目前看,纸币依然有充分的竞争优势。

“开一个脑洞,如果真的纸币消失了,将面临怎样的状况?虽然移动支付带来了高效和便捷,但是如果货币制度的未来是电子货币或者数字货币取代纸币,所有人都要有手机或者移动终端才能消费,这或许是一种变相的‘科技税’。这意味着对有一部分人尤其是基础人群来说,如果他们不购买手机,不安装微信或者支付宝,将不具备基本的货币使用权。整个社会或许将产生更大的失衡。随之而来的还有企业、政府、央行之间权力的边界如何划定,如何监管的问题。可以说,纸币在目前不具备消失的条件。”他称。

上一篇: 银保监会首次发布普惠金融白皮书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5016134号-3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微商网 www.shixunjie.cn 版权所有 青鸾传媒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