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品牌网手機版 推广

德育的尴尬与责任------从埃及神庙刻画谈起(埃及神庙被刻字)浅谈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024-08-03 23:50:49 來源: 生活网 作者:生活网

  

 

几年前,“丁锦昊童鞋”一刻成名。他在世界著名古建筑埃及卢克索神庙神庙浮雕上刻下“丁锦昊到此一游”,令国人蒙羞。网友“空游无依”说,“看到此情此景谁也没有多说,其时我们一团人都觉得特别羞愧,导游也不肯触到伤处,就带我们走了。”在国外丢国人的脸,此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诸如流行过很多版本的“不要随地吐痰”“请及时冲洗便池”“请不要践踏草坪”“请不要乱扔垃圾”等明确的中文提示语出现在异国他乡的景区街头,每一次都让人深深羞愧,并经常作为反面例子,被中小学引用到国旗下讲话的教育中。而这一次,得益于网络的便捷,我们又一次见证了一个新的国羞事件的发生和流传。

如果这是一起偶然事件,加之因为肇事者年幼,我们本可以原谅和忽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关于“刻写”陋习国人由来已久,积习难改,倒是事实。因此,倒不能小视,更需要作些剖析和反省。放眼中国,无论是长城砖还是故宫墙,无论是千年古树,还是精致的园林、精美的雕塑,没有“某某到此一游”的字迹的则属于罕见。国人爱刻,走到哪里刻到哪里,这似乎成了国人游历的习惯。无视规则,亵渎神圣,似乎成了许多人的潜意识,“忍不住手痒”似乎成了他们的病症。成年人如果有此恶习,我们尽可以批评指责,甚至须要时追究法律责任。然而,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我们有须要思考,他们为什么染上成人的陋习的呢,或者说现在的成人其实也是过去的未成年人,他们从小开始怎么就养成了随便刻写留名的陋习了呢?这到底跟我们的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有须要对此作一深究。

据笔者观来,未成年人肆意刻画,首先源自一种涂鸦的本能。看到美好的事物,或者顺应心情的需要,心血来潮,信手画来。这种率真性情本也可以理解。古人刻画涂鸦,借以描摹万物抒写心情,都是可以的。古时的一些壁画,一些文人题诗等等,都是这类活动的佐证。甚至有网友戏言,孙悟空也好此道,刻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留作记号。但如丁同学不择场所,不在意观光游览规则,肆意在文物上刻画,则显然太过放荡不羁,缺少了起码的规则意识和公德意识,缺乏基本的敬服公物的意识,这是很可悲的。

其次,所谓“言为心声”,刻画内容昭示其内心所想。丁同学刻写“丁锦昊到此一游”不管是出于模仿他人,或是出于本能,其目的则是想留名纪念。这就具有了一种主观性的“留名”动机。即便抛开损坏文物这样的特殊情境,其通过刻画名字到达留名的目的,则显然具有了追慕虚荣的潜在意识。这显然袒露了其思想中浮华虚荣的本质。他是借此炫耀,还是留作回忆,或者本就是无厘头地作为一种“雁过留声”的下意识?不管怎样说,其“留下些什么”的思想是确凿的,也正因此而留下了鲜明的“罪证”。

第三,遇到美的事物,成年人常生出恋慕之意,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未成年人对待的方式却与成年人的崇拜大有差别,他们更易生出不屑乃至破坏的念头——你说美,我偏不屑;你敬重,我偏破坏。这种叛逆心理从婴幼儿开始,到小学、中学阶段乃至成人之后,都会存在,而在青春期尤其突出。小孩子的这种心理和体现因此而让许多成年人如家长、老师所不安,看到他们的叛逆行为经常侧目相视,不知所措。1904年斯坦利•霍尔划时代的著作《青春期》问世,这本书指出“青春期是一种新生”、 “年轻人天生就会和这个世界发生辩论”,因为对年轻人来说,他们真正想要的是未来,他们永远有不满,甚至包罗对自己——诗人兰波说:“我是另一个人。”这里认可年轻人有突破旧思维旧框架,积极创新的好的一面,但也明显看出其破坏性的不良一面。这种破坏性现实地损坏着这个世界,好比上例中在文物上刻画,校园里有意践踏美的草坪,摘取花朵,故意在老师表扬的模范同学的头像或名字上刻画等等。这些行为暗含着复杂的内心活动,其中有不少是负能量的,好比毁美,嫉妒,践踏等等。这需要教育者加以教育和引导。

分析上述心理的目的,其实不是想为丁同学解脱,不是说这种现象很普遍,是许多未成年人的共有特点,而是想说,以丁同学为代表的不少学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引起重视,进行集体地反思。笔者以为,上例中的丁同学的体现,归根到底是教育缺位,恒久缺少有效地品德修养和自律教育,最终导致积习难改,留下劣迹。细说来,我们的教育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需要积极的应对和改进:

1、教育空泛,缺乏生动。

对于不能随便刻画的规则教育,我想丁同学的学校和老师一定不止一次教育过,但是,丁同学没有做到。回顾我们的学校教育,对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谓尽心尽力,然而,多数停留在说教层面,德育脱离学生生活的情境,依赖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或者国旗下的空洞说教,班会课里马后炮的批评责罚,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古人说的好,“童蒙养正”,孩提时代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最容易见成效的。但这种培养绝不是高高在上,脱离了学生生活的说教所能奏效的。而应该融入到儿童生活之中,在儿童面临具体问题时给以引导,教授方法规则。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才具有教育的作用。看丁锦昊的事,我想起同事说过的一件事:她有个周末替亲戚看孩子,约莫八九岁的男孩,一直在国外长大。一堆大人带着他去后海划船,路过一个小岛,大人纷纷上岛,孩子坐船里不动,问他为啥,他说:那边有牌子写着“禁止上岛”。这就是素质,有原则的坚持,源于他幼时受到良好的规则教育。显然,这种良好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而是一定在类似的生活场景里曾经有人教导过他,更可能是教育者的亲身示范和教育,惟有这样的教育才显深刻,也才让男孩刻骨铭心。读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钓鱼的启示》一课的人,一定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故事的原因所在了。

德育源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好比带一年级的小朋友去公园游玩,事先可以播放公园里的美景,教师解说游历的要求,教会学生如何排队,如何靠右行,如何欣赏,如何打招呼,如何请假去洗手间,如何注意如厕文明,如何敬服花草树木,如何互相照顾提醒,等等。到了公园里,则在边走边欣赏中,针对学生发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资助和教育——绝非呵斥批评,因为学生紧张状态下的认知能力经常是被紧张的心情所压抑,结果便只是被罚,而对归因经常体认不敷,效果因此打折。在生活中育德,让德育生活化。这是何等艰巨而琐碎的事情,但却是最需要也是最有效的德育路径。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实际上很形象地给我们教育者描述了孩童应有的教育场景,以及该如何做。它最复杂,因为涉及人的心灵和品德培养;它最简单,却最需要恒久坚持。

2、本体缺失,收获低效。

有位家长朋友跟我说起,他孩子所在的学校一年级十几个班级,除了年级组长是位中年教师,其余的班主任清一色的都是新手教师,大学刚结业或者工作一两年的。“学生需要什么?该怎么教育?她们根本都不懂。最多的教育方式就是批评,就是高声吓唬孩子,有时甚至有暗处罚,推一下拧一下的。孩子看到她都怕死了。”新手教师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教育过于简单,粗放,缺乏技巧,缺乏教育的艺术性,同样面对学生的问题,好比说学生比力喧华,有经验的教师会来一句“今天教室很干净嘛”,轻轻一句,用转移话题的方式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开始进入教学。年轻教师则经常火冒三丈,拍桌子敲板子,外貌上是管住了学生,其实对于学生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一句话有一百种以上的说法,同样一个问题有一百种以上的处置惩罚方式,可是在缺乏经验的老师那里,却经常只有一种或两种方法。教育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学生早已看“透”了你,你的一切行为在他们的预料之中,这教育怎么能起到作用呢?所以,有人说“好的教育就是将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很多时候出乎意料的教育方式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好教育的形式有很多,谈心、点拨、警醒、说原理、讲故事等等。但好教育又绝不但仅是形式的生动活泼,而在于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贴近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心与心真地贴在一起。真正的教育是将学生天性唤醒,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而不是通过恐吓、暴力、威严等外在的力量压服学生。著名的例子是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一颗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定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呀!”“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四颗糖分别针对学生的一个方面教育引导,全过程里没有一句批评,却尽是尊重,尽是帮学生解释,尽是对学生布满了无限的希望和期待。作为学生,在师长如此坦诚、宽厚、友爱的关怀下,怎么能不敞开心扉,怎么能不自责思过,怎么能不改正缺点发奋努力呢?陶先生将学生放置于德育的主体地位,把自己放置于跟学生平等的地位,用无限的信任和激励唤起学生内心的正义,而把毛病缺点置于共同面对的地位,这样,就不是一个教育者面对一个受教育者,而是两个人对待一个缺点,这教育的力量就有了悬殊,胜败高下立即显现。而传统的依靠教师的批评责罚,自上而下进行所谓的教育、训话,怎能比得上这样的教育!其实真正严格说来,不能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性的教育,徒有教育之名,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

3、缺乏系统,教育脱节

曾经听过一位校长的新鲜做法:每年开学,她学校里凡是新接手班级的老师都要请老班主任继续服务一天,然后跟班听课一个星期,这个星期称为交接班。我问她:“老师主要交接什么?”“德育通例呀,看老班主任教了什么,怎么教的。”她说,“这样做倒不是要新老师一定要照着老班主任那一套做,主要是让他了解学生曾经受到过怎样的教育,然后好针对性地开展本班的教育。”校长的话让人轰然感喟。教育既是生动鲜活灵活多变的,但同时也是系统相连一脉相承的。一个学生举止进退、洒扫应对、进门出门、待人接物、称谓应答、演说辩说等等,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教育者就有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过渡过程。动辄推翻重来,一味地以自己的教育思路方法为核心甚至全部,而无视学生已有的教育基础,这样的教育怎能找到落脚点呢,无根的教育又怎么会有效高效呢?

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教育也是依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而有着系统的设计。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看,低年级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尺度,高年级也有高年级的教育内容和尺度,到了青春期,乃至18岁成人以后,都有着差别阶段的教育内容和重点。教育虽然可以分门别类,划分出许多名目。但在教育过程里,却经常需要浑然渗入于教育情境之中。一个人从小到大,其教育的内容全面覆盖了他所应具有的基本的品德和习惯,不逾矩,不违规,有道德正义,有理想信念,有恒心毅力,有务实践行。这样全面覆盖下的教育,以螺旋式上升的教育和发展态势,从而一步步引导儿童走向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高台。这样的人才是健康的全人,这样的教育也才是健康和谐的全人教育。而事实上,现时的中小学生德育系统性不敷,这种不系统一方面体现在德育内容上不系统,虽然有着系统的教材,但在使用教材方面未必全部落实到位而造成脱节,还因为德育内容其实远非教材上的那些内容,更多的则存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好比如何观光游览,这就是一门涵盖德育和实践教育的活动课程,需要系统的设计和细致的贯彻落实,但显然没有做到位,否则不会出现上文中在文物上乱刻画的现象;二是体现在德育过程缺乏有机的衔接,好比幼小存在脱节,小初脱节,初高脱节,各年级之间因为教师的更换,学校管理的缺位等也会造成脱节。这些都应对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警醒和反思。

总之,丁同学的冒失行为造成较大的社会反响,既使国人蒙羞,更让我们教育界遭遇尴尬。这一事件既是偶然,又有着某种一定,因为类似丁同学的在我们的中小学学校里还有不少人,这应深刻地警醒着我们中小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深入认识这一教育现象背后存在着的教育缺失之时,更应积极反省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德育该如何改进。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希望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能让传统的学校德育有所改进,变得更加亲切,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加贴近每个孩子的心灵。让我们的教育在为学生的身心发展真正履行自己的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 膊荐绍控,臂锁取雪沙淫狈对斗彬室?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闽ICP备15016134号-3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微商网 www.shixunjie.cn 版权所有 青鸾传媒
统计代码